第(2/3)页 “那多少精华都被删了。”老爷子看的时候还觉得懵呢——这都什么跟什么? 再聊下去,安天涯怀疑肯定有人要听不下去爷爷的话了,连忙拍了几张谢幕,带着自家老爷子出了剧场。 “怎么,你们年轻人喜欢这些?”安老爷子期待了两三个月的戏草草谢幕,现在看见个人就想说两句。 “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吧。”走出剧院的人越来越多了,安天涯颇为生硬的答了一句。 “你也是这样的想法?” 安老爷子今天似乎就偏得得要个准确的答案,不依不饶的对着安天涯追问起来:“要我说这就是糟蹋演员。” “我不这么想。” 其实安天涯不太赞成爷爷。只要有一部分年轻人愿意看,他相信:这样的昆曲,总会慢慢融入那些肯停下来看一看的年轻人骨血。 “哎……好演员年纪越来越大了,总去演这些,不是糟蹋人?” 如果让年轻人来演,愿意看的人就更少了。安天涯知道这背后的答案,学新媒体营销的他,专业课里面就有两三门是关于传播学的。 课本上的知识,自己的理解,生活中的现实,总会有避不开的矛盾。明知道这样的办法从传播和营销的角度上看,都是最佳选择……可是听过爷爷的话,安天涯也在为了演员们的演绎生命感到可惜。 也不是没见过一些演员隐晦的说过,不想浪费太多时间去排新戏。 也不是没见过一些评论家,认为演员们应该先把传统戏传承好。 可这份“新”和“旧”,似乎站在每一个人的视角上都有一个更好的取舍——想要用一个相同的标准来规定给演员、观众、评论家,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! 强制要求每年的演出比例似乎也不可能,旁观者想看“创新”,老观众希望看“质量”……安天涯侧过头看了看正在赌气的爷爷,打开手机翻找起最近的演出。 “这个也是小剧场……” “预计九十分钟,那又是删减了。” 《游园》《惊梦》,这是出名的片段,但老观众往往会有自己理解,比如安爷爷就喜欢看《幽媾》,而安天涯自己,干脆是更喜欢《狮吼记》这种颇有趣味的戏。 硬要给文艺作品一个商业化的标准,除了可以靠赠票和“补贴”提高的上座率之外,评论家、演员、观众,又该听谁的呢?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