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25章 :刮目相看-《民国第一军阀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一年,北方遭受了旱灾,小麦、玉米、减产,不过东方不亮西方亮,其他地区却是迎来了丰收。

    “我们中华民国不似印度那样,一遭受灾害很可能就是全国性的,我们的疆域分布大,很多灾害都只是局部灾害。就小麦减产问题,对我中华民国影响不大,南方水稻产量极大,我们甚至吃不完。而且中亚行政区的小麦已经投产了一部分,弥补了一些供应问题。就减产的问题,中华民国正在中亚行政区建设大规模产生地,今年整体来说,产量还是处于增长状态的。只有玉米减产给养殖业带来了一些困扰,华北各大养殖场已开始从外地购入饲用玉米,并减少了部分牲畜存栏……”

    这次华北旱灾,主要还是发生在陕西、山西一带,这两省人口迁移出去了很多,特别是陕北地区基本上迁移出去了大部分人。

    河南、河北一带也有部分地区受灾,山东地区情况还好。

    总的来说。这场灾害尽管让中华民国这一年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些损失,但却问题不大。

    中华民国在救灾方面,只对受灾农、药农进行了补贴。

    华北地区基本上已经少有自耕农了,多是一些大地主,更多的土地是财团所拥有的。

    那些大地主也不需要国家救灾,自耕农继续在华北种地也是没前途的,还不如趁机进城市当工人。

    生产关乎炎黄币的国际化。自然是要大力补贴的。药农种植的是中药,为了使药农耐心的种植高质量重要,国家也是有补贴的。

    是世界每个人都要用到的,同时也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产出。

    他们可以不买钢铁,却不能不买。

    如果定价权由中国控制,那么国际市场就要以炎黄币进行结算。这就使别的国家愿意接受炎黄币,并愿意大量持有,因为炎黄币对他们来说能够买到他们需要的东西。

    就算搞不了国际化,起码也要在亚洲、大洋洲取得货币霸主地位。

    “明年在华北多修修水利,搞点旱涝保收的设施出来。”江渝对华北旱灾做了指示,要知道华北地区的灾害还多着呢!

    19年到21年,28年到31年。都有大灾害。

    不过,现在中华民国的抗灾能力很强的,基本上不怕这些大灾。

    就基础设施的修建方面,北方主要是防旱,南方主要是防洪。其中南方经济相对繁荣,发展潜力更大。

    对于中华民国来说,要修的基础设施是很多的。

    在工业规模方面,比建设一个全面的基础设施还要容易得多。毕竟工业。非就是能源、交通、设备、工人、原材料这几个要素。

    基础设施要建设的东西就多了。

    特别是中华民国版图这么大,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就更多了。

    总的来说,这个国家的发展,还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。不过中华民国现在有的是钱,而且资金流通速度很快,并不是那么多人都把钱放在银行里吃利息。

    现在要做的,就是尽一切可能。以更快的速度将先进生产力普及开来,主要的还是制造出更多、更大的施工机械,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。

    中华民国这一年的农业调整进行得很成功,没有因为大量移民之后。使粮食生产过量。

    谷贱伤农,粮食生产太多也不是好事。

    现在中华民国的耕地极多,经过农业规划方面的调整之后,这一年油料作物产量大涨,大豆、生、向日葵、菜籽产量都比往年翻了数倍。全国各地的饲用玉米种植面积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,养殖业规模随之增长。

    中华民国正在向一个超级农业大国的方向发展。

    不论是寒带作物,还是热带作物,中华民国都有出产,在大规模用于工业生产的等原材料的生产上也大大超过了美国。

    中国的农业毕竟是用了大型农机的,机械化农业的生产力是很强悍的。

    农业人口个人产值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。

    农业机械最先进,农业制度最完善,农业技术水平最高。在这个农业产值往往还能与工业产值较量的时代,中华民国的农业蓬勃发展,其产值位居世界第一。

    还有大量农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。

    在油料作物出口方面,中华民国在这一年已成功国际油料作物定价权,出口方面倒还是刚开始与美国展开竞争。

    之前中国产量没那么多,还在搞进口呢!

    现在产量提高上去了,已经开始出口了,不过主要还是出口到那些发展纺织业的附属国。

    橡胶方面已经初步掌控了定价权,南洋橡胶已经陆续投产,要知道橡胶是江渝从九年前就开始布局的了。

    那时候江渝在南洋种了大面积的橡胶,然后成立上市公司在伦敦、纽约、上海等地进行敛财。

    后来股灾之后,又把那些橡胶园的股权买了回来,并年年种下大片橡胶树。

    天然橡胶之外还有合成橡胶技术,合成橡胶技术愈发成熟,并大量应用于汽车制造当中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此时民资的滚雪球游戏也玩得很嗨。银行贷款一笔接一笔的被贷了出来,接着又被民资投入到了实业当中,建设起资产之后再去贷款……

    陈光甫则操控着放款速度。

    “这个月全国劳动力利用率极高,甚至是很多地方都出现缺少工人的现象,现在不能放款太大了,这个月先减少放款额度。”陈光甫对手下那些行长们交代道。

    “是,总裁。”

    几个行长应道。

    那些民资的活力很强。经营也很灵活,银行放款之后,就业率大幅度上涨,甚至是到处都缺人。

    特别是技工最为抢手,大量普通工人开始向技工转型。
    第(2/3)页